此次旅行,天公還算作美,一半陽光一半陰天,涼爽的天氣讓行者倍感舒適。中國諺語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懷著愉快的心情踏上征程。
秦淮河,據(jù)說是六朝金粉之地,當(dāng)年很是喧鬧繁華過一陣子。而深刻印象中的秦淮河則是個風(fēng)流蘊籍的場所,歷史所堆積的人文底蘊,使人一提起秦淮河不由聯(lián)想到“秦淮八艷”和眾多才子佳人留于此處的作品。佇立橋頭,環(huán)眼四顧,可見眼前的秦淮河不足十米寬,河坡綠枝掩映,河面在兩岸霓虹的映照下如妝成一抹胭脂的嫵媚。河上華燈璀璨的畫舫如行云流水般穿梭,管弦悠揚,將秦淮河裝點得極富詩情畫意。
轉(zhuǎn)身踏足中山陵,立刻又被綠意所籠蓋。路兩旁林木成蔭,巍峨疊嶂。當(dāng)年中山先生登上鐘山峰頂,俯瞰整個南京城,曾由衷地發(fā)出感慨——愿死后占一地埋骨。一生為國事、為民生奮斗的孫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后,他的遺體幾經(jīng)波折,終被運回南京,埋葬于此,人們精心設(shè)計和修建了陵堂來緬懷、紀(jì)念這位不朽偉人。站在山腳仰視,逐次掠過博愛坊、陵門,可見中山陵堂依山而建,態(tài)勢舒展,既莊嚴(yán)肅穆,又有一種居高臨下的王者風(fēng)范。陵門牌匾上鐫刻著的金色字體“天下為公”在陽光的照射下褶閃著光芒,則分明昭示著中山先生的博大胸襟;站在陵堂前的平臺上,回首遠眺,繁華的南京城已盡收眼底。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西湖邊,煙波浩淼,波光粼粼,很羨慕這樣一個坐落于湖邊的城市!沿著西湖邊漫步,遠遠的群山掩映,湖中央有一個湖心小島,西湖水是近看是碧綠的,但是向稍微遠一點的湖面看去,確發(fā)現(xiàn)到處像鋪著錫箔紙,白亮白亮的,閃著無邊的銀光。湖面上渺渺的,好像彌漫著一層白煙,這個時候才真正體會到“煙波”這個詞的含義,湖面上蒙蒙的像是鋪著一層紗,給人以更多的遐想。
留園,在蘇州園林中還不算規(guī)模較大的,它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占地面積2.3公頃。進入留園,細心觀賞,你終會觸及到江南故里那種小家碧玉似的柔美和于方寸間巧于布局雕琢的心弦。院內(nèi)墻體雪白,門窗是棕紅色木材手雕而成,游廊曲曲折折,和綠林翠竹、假山池水等掩映,意趣盎然。加之蘇州園林建筑的特點比較講究迂回,忌諱一覽無余。因此在園中行走,經(jīng)常是一條走廊拐了幾個彎以后,又單單凸出一個樓閣,仿佛已融入園中,卻又明明是相對獨立的。這樣的布置在留園中隨處可見,體現(xiàn)出園中有園。既有小園的自身景物特色,又有整體的和諧布局。讓人置身留園內(nèi),始終有眼前一亮、隨處見景的感覺。
來到浙江烏鎮(zhèn),回想著當(dāng)年的黃磊與劉若英《似水年華》,我們坐上了漁娘劃動的小舟,一邊聆聽著漁娘唱的當(dāng)?shù)孛?,一邊欣賞古鎮(zhèn)特有的美麗景色,沿著河道慢慢探究那古鎮(zhèn)的韻律風(fēng)情。江南水鄉(xiāng)的地域文化——小橋、流水、人家、白墻、黑瓦、水井在這里都能親切地找尋到它的形跡,體會到那份景韻。臨河筑的民房,黑瓦白墻,屋脊起翹,鱗次櫛比,古色古香,漁娘的動聽歌聲回蕩在其中;橫跨河上眾多的石板小橋,是溝通兩邊的主要通道;儉樸的街道、清幽的小巷,現(xiàn)代人走在上面能感受出古人的純樸。
轉(zhuǎn)道上海,登上上海的標(biāo)志性建筑——金茂大廈,審視整個上海,俯看外灘江心,不由得你不驚嘆大上海的月夜是如此的美麗,你會疑是天上的群星散落于此,點亮了上海也點亮了全中國。你不得不佩服上海展露新姿所迸發(fā)的生機與活力,你不得不承認改革開放帶來經(jīng)濟繁榮與社會和諧的巨大變化!
短暫的旅途美麗落幕,我的心中也已定格下片片美景。有人曾說,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味道。城市如同少女,每座城市都自具韻味。走過不同的城市,才自會體會到不同的風(fēng)情。那么這次出游,讓我印象最深、體味最真的莫過于大上海的時尚之大氣、杭州的休閑之浪漫、蘇州園林的精致之天工及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古樸之純香、無錫太湖蘊含的水澤之靈氣和南京古城經(jīng)歷過的風(fēng)云之變幻。
(海河乳業(yè) 張玥)